建寺做什麼?
(聖嚴法師)
佛陀創教。雖不主張以苦行來求解脫之道,一味的苦行,終亦無從求得解脫之道。但是,佛陀鼓勵弟子們的頭陀行,並亦讚歎弟子們的頭陀行,也是無可否認的事實。其實,佛陀是既不主張苦行,更不主張生活得富裕的。所以佛陀成道後的最初數年,沒有住處,在何處坐下說法,何處便是道場,乃至連茅棚都沒有的。印度的氣候和熱帶樹林,使人能在樹下居住而不以為苦。故在弟子們求度出家時,比丘有四依止:(1)糞掃衣,(2)常乞食,(3)樹下住,(4)陳棄藥。人不能離了衣食住藥而活命,但以最低的要求來達到活命的目的,所以規定依
此四事,稱為四聖種。比丘尼的形體太弱,所以不許樹下住,而只有三依止。
由樹下住的規定之中,可以見出佛教生活的
基本精神。然到後來,僧團中的人數多了,分子也複雜了;尤其是釋迦族的許多貴族子弟出了家,就有些人過不慣經常在樹下露宿的生活了。第一所房子,是闡陀比丘造成的,但被佛陀命令阿難尊者搗毀了。可是,終究未能堅持下去,因為有人病了,所以佛陀准許比丘可以造房。有的自己作,有的則由信施作。不過有規定,那就是長不過佛的十接手,廣不過佛的七接手(佛的每接手約為二尺)。並且還要求得僧團的審察通過。
至於規模宏大的寺院,是從竹林精舍及衹園精舍開始,此後的大寺院,也就陸續地建起來了,舍利弗、目犍連、大迦葉,都是有名的督建大寺院的營事比丘。
於是,也有造寺的建築規定了,例如根本說一切有部雜事卷十中說:“如佛所說,造苾芻寺,僧房應作五層,佛殿應作七層,門樓七層;若造尼寺,房應三層,佛殿五層,門樓五層。”
不但建築大寺院,並且許可在寺中的壁上作畫。雜事卷中說:“佛許
給孤獨長者於寺中壁上畫。簷下作本生事,佛殿門傍作持鬘藥叉,安水堂處畫龍持水瓶著妙瓔珞,浴室火堂畫多少地獄變,瞻病堂畫如來像躬自看病,大小行處畫死屍形容可畏,若於房內,應畫
白骨髑髏。”這是寺院有壁畫的最初記載。
因此,在比丘四依止中,樹下住的規定之下,又有開緣了:比丘應在樹下住,若有莊嚴宏偉的寺院可住者,也可受住,不算違犯。
有了建寺的風氣之後,又為僧團中帶來了一項糾紛:僧制是以戒臘的先後而序長幼的,一些戒長而又不願營建寺舍的比丘,便找機會,見到戒小的比丘建好寺舍,便去佔居,弄得一些下座比丘辛苦不堪,而竟無寺可住。於是佛陀制定,營事比丘有住寺的優先權。在五分律卷二十六中有這樣的記載:對於營建寺舍的負責比丘,寺院建成後,仍不屬於己,仍須向僧團中求索,大眾通過後
,最多不得優先住過十二年。這與中國比丘負責建寺之後,即以開山祖師自居,且有權終身支配以至後代者,便不能同日而語了。佛制僧產公有,中國卻多變質了!
建寺的目的不外兩種:第一是為安眾修持,第二是為弘法度眾。
古來高僧避處山林,雖不廣事募化,仍能感得龍天擁護,信施源源不絕而來。由於道風的感召,一天天地人眾多了起來,人多了必須加建房舍,於是寺院也就日漸宏大起來。只要發心成就人眾,便自然有飯吃,自然有房舍
居住。故高僧駐錫之地,每每皆是從荒山平地中興起偉大的建築物來,他們雖然人眾事多,仍有修持學習的機會。所以越化越多,也越化越大。
在今日,發心建寺者,未必皆為安眾與化眾著想,特別是一些出家不到一年半載,不知佛法為何物的人,他們募化建寺,只憑一股熱心而已!
當然,佛教的寺院能夠日益多起來,也是好的,最低限度,寺裡供有佛菩薩聖像,能讓人家禮拜生信,總是好的。不過,寺院的建築,總也不能與其本來而應有的作用全脫節。如果寺院建好之後,
既不安眾修持,也不化眾弘法,那就無異是多餘的浪費了。可歎的,現在的建寺者,多半是為安自己而非安眾!住眾而使之修持或指導修持者,那就更加少了。至於弘法度眾,除了以經懺應赴,也多無法可弘!
因此在今日談建寺,建寺者的精神是可佩的,在其目標或宗旨上,則應該要提高一層。也就是說:除了安己也要安眾,除了自修也要化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