煩
惱 即 菩 提 (果
瑞 )
“
當天清晨,佛陀與往常一樣,穿好袈裟,雙手托缽,前往舍衛城去乞食。那天在城中按順序次第乞完,即返回給孤獨園。吃飯以後,收好衣缽,洗淨手足,舖好座位,跏趺而坐。”
這是《金剛經》的開頭一段。為甚麼這部專門發揮佛法中【般若妙智慧】,義理精深的最上乘經典,要花這麼多筆墨來贅述佛陀每日例行的瑣事?這就是佛陀要在日常生活中告訴我們:
“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離世覓菩提,恰如求兔角。”
佛陀已經證悟了無上的智慧,仍示現著衣乞食,奔走塵勞,儼同凡夫,作為學佛者的教範。佛陀證道之後,獻身說法四十五年,就是以身作則,來教誨世人如何修煉身心,在世間過一個圓滿智慧的人生。
提到【修煉】,馬上使人想到遠離塵囂,置身世外,與世無爭,靜坐冥想的修行生活。其實,真正的佛教修行,完全不是這種逃避現實的消極生活。可惜在這末法時期,佛法已經變質,專以這種消極儀式來教誨信徒。
佛陀教世人瞭解宇宙生命各種生滅現象的原理,然後積極地隨順駕馭這些原理,創造自己及環境,爭取最高的智慧力量及解脫。人生的一切問題煩惱痛苦,根源於【無明】,就是愚痴沒有智慧。所有佛教的經典,就是教我們如何得到真正的智慧。有了智慧,就能夠像普賢菩薩一樣:
“於諸惑業及魔境,世間道中得解脫。”
學佛就是依佛陀的教誨來培育心智:就是先洗滌蕩淫欲、憎恚、怠惰、焦慮、自私、不安、疑惑等心智方面的騷擾不淨,然後培育集中的注意力、清明的心智、智識、意志力、精進力、分析力、自信心、歡喜心、寧靜的心境等優良品性;逐步提昇,最後導致如實知見一切事物本性原理的最高【般若妙智慧】,因而證入最終的純真純淨的涅槃境界。
學佛並非要逃避煩惱,而是以佛陀的智慧來轉煩惱為菩提。佛法的修行應使我們更冷靜、更理智地來處理世間的問題。佛陀一生就是以這種最高的智慧來啟發信眾,積極地解決了他門日常生活中的各種個人、家庭、社會及國家的煩惱問題,使人生日臻合理美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