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佛應理智         (果瑞)       

                 佛陀在鹿子母精舍安居的最後一夜(七月十五日),舉行 [自恣典禮]。
                依佛制,僧眾在夏天三個月的安居修行後,同聚一處,各自發露自己的過錯,並請同修們指摘糾正自己的罪過。這就是自恣儀式。
                佛陀首先合掌於眾比丘前說:“比丘呀!現在請各位,如果我的語言行為有不對的地方,請給我指摘出來吧!”
             “世尊呀!沒有一個人在世尊的身上,找出應該予以指摘的地方!”全座肅靜,然後舍利弗才起立回答。
             《相應部經典》及《雜阿含經》都記載了這一則純潔雅美的儀式。由此可見佛陀的謙虛平等心態。在《長阿含經》之《遊行經》中,佛陀講完了最後一部《佛遺教經》,三次詢問諸比丘,對佛陀一生的教法,若仍有疑問,應馬上發問。在比丘眾沉默不語後,佛陀再三催促道:
               "你們或許因為要尊敬我,或許自感慚悔,才不敢問我。那是不對的!你們應該以朋友對朋友發問的心情來質問我才對呀!"
               這一切都指出佛陀要學佛者“理智地學佛”,因為佛法是理智而合乎邏輯的,佛教講理信,反對迷信。在佛法中,沒有權威或神權!佛陀是一位大覺悟者,他啟示了眾生宇宙人生的真理(實相),把人類從原始迷信的宗教束縛中解脫出來。唯有以理智淨心來學佛,才可以達到佛陀悟證的境界。佛陀 在《竭臘摩經》中對這一點講得更實際明白:
             “你們的懷疑和迷茫是正當的!因為對於一件可疑的事,是應當生起懷疑的!你們要注意:
               不可輕信接受傳說傳統或道聽途說之事,
               也不可依據宗教典籍的權威性,也不可單靠理論或推測臆斷,
               也不可單看事物的表象,
               也不可溺好個人由揣測而得的臆見,
               也不可因某事之似有可能而信以為真,
               也不可作如此想:“他是我們的導師”而盲目崇信!
               對於任何事物教義,當你確知對己對人都無益,甚至損己 損人時,你就拒絕並革除它們。當你確知某事適合你而有益,且在精神上導向利己利人的事時,你才接受它們!”
               學佛者對於任何佛法,都必須考諸佛經佛律,在仔細分析觀察之後 ,才接受信仰和修持它,這是理智明確的決定,不是感情盲目的衝動。
               佛經裡記載了許多佛陀與弟子居士及各階層人士的對答討論,可見佛陀雖貴為王子世尊,依舊平易近 人,誨人不倦。律藏中更記載了許多佛陀從善如流的事例。許多戒律,都因為佛弟子受到白衣居士們的批判而制定的。在《五分律卷第四》中記載:
             “有許多比丘,把衣服交給比丘尼,替他門浣洗染打。結果諸比丘尼忙碌得無暇,荒廢了誦經坐禪行道的修持。那些白衣居士們看見了,就經常出言呵責說:出家的比丘尼,竟然以浣洗染打衣服為業,這和我們在家人又有什麼分別啊?佛陀親自看到比丘尼的手腳都有染色,查明了事情真相,立刻召集比丘僧。問明白了事實,佛陀就再三呵責他們,並鄭重地告訴諸比丘:若比丘叫比丘尼浣洗染打衣服,犯墮落罪!”
                 由此可見佛陀毫無私心護短,一心要維護僧團的清淨戒行。不像今日一些道場往往以 [製造口業,破和合僧] 罪名來杜塞世人的批評,不會自我反省修正行為。
                 而許多學佛者都以門派自居,將自己的師父、老師、導師、上師或大師 [神化],捧為神聖不可侵犯的偶像。他們忘了皈依 [本師釋迦牟尼佛],不去深研佛陀在佛經裡闡述的 [無上甚深微妙法],反而捧著師父,上師或大師的開示當聖經膜拜,不敢懷疑分析判斷,恐怕褻瀆神明似的。這種迷信 盲目崇拜的心態,完全與佛陀理性的佛法背道而馳。佛陀在《佛說長阿含經》中,教導學佛者冷靜思考:
               “假使有人毀謗佛陀佛法以及僧眾,你們不要沮喪忿怒而憎恨對方。因為這種反應心態 ,會使你們陷溺輪迴墮落。”
               “假使有人稱譽佛陀佛法以及僧眾,你們不要歡喜慶幸而感動得意。因為這種反應心態 ,同樣會使你們陷溺輪迴。”
                 因為學佛者,不是依靠外在的力量來求得解脫,而是拔除內心的一切貪瞋痴等情欲執著,自淨其意來解脫生老病死苦。學佛者由理性覺悟,而達到心靈自在的涅槃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