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剛經講義(十七)     論諸法如義

 

問:

請問師父:經曰:“如來者,即諸法如義”。但諸法如義者,怎樣可以說是如來呢?又師父不是說過諸法如義者,是一切事物都符合它的道理嗎?若一切事物都符合它的道理的話,那麼即是空的,而這個空則怎樣可以說是如來呢?又如來者究竟是誰呢?為什麼要稱為如來呢?其義云何?敬請明示之。

答:

不錯。諸法如義者,的確可以解釋為一切事物都符合它的道理,即是空理,因為一切事物都是法啊!而事物者,則是由因緣生滅法所生。若因緣生滅法所生者,亦即是空的。而眾生者,亦有生老病死之因緣生滅法的。而人更具有身心。身者是色,亦是法。而心者,即是空,亦是法。因為色即是空,空即是色,那是心態上之道理。所以身心亦是由因緣生滅法所有之理,而心者即是八識,亦是空之道理。然而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所以身心亦是由因緣生滅法所有之理。〈心經〉曰:“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是故空中無色。”這亦便是諸法如義之究竟法空相,而身心意識者,亦復如是。若眾生能修至身心意識諸法如義者,即便能証道成佛,名為如來。所以佛祖對須菩提菩薩示義說:眾生若能修至身心,諸識及五蘊、淨色根及心用四分律、六根六塵六識空寂,不再後有者,即便是等於諸法如義,名為如來之義。

 

問: 請問師父:經曰:“若有人言,如來若來若去,若坐若臥,是人不解我所說義。何以故。如來者,無所從來,亦無所去,故名如來。”但上文所說之如來是諸法如義,而這裏所說之如來者,卻是無所從來、亦無所去。但是無所從來、亦無所去,則怎樣可以說是如來呢?其義云何?敬請明示之。
答:

所謂心佛眾生,三無差別者,亦即是說佛心、眾生心本來是一樣的。然而眾生心態者,則是無時無刻都在動著,而且不停的來去,因為動者,則便是來去也。這是因為眾生之心態者,已是落入相對二法門,故其動而去時,亦便即是動而來時。若不停的動,則便不停的來去,並未曾休止。若照法理究實之,當其去時,亦即同樣是來時。而去來是同時抵消,若同時抵消者,則便是無來無去之道理。然而眾生其心不覺,故其動亦不息。繼續心動,將沒有來去之法,當作有來去之理,不停止的在來去。這亦是因為眾生內心有了情欲執著之緣故,才致這樣不停的動著。行者若能修至內心靜定,則便如如不動,亦無來無去。而心無來無去者,則便名為如來。所以說無所從來、亦無所去,故名如來。而眾生者,是未成佛之如來。而佛者,是已修成佛之眾生,亦是已成佛之如來。其本源是無差別的,故說心佛眾生,三無差別。而眾生雖迷戀紅塵,醉生夢死,但是佛心依然存在著。只要能覺悟勤修佛道,當能到達彼岸。而心無來去者,即便了生脫死,名為如來。學者可虔誠修學之。

 
問: 請問師父:為何將佛說成如來呢?其義云何?敬請明示之。
答: 將佛說成如來之名稱者,亦是形容詞而已。那是因為眾生在世間出現時,就好像是來此世間之意思。既是好像是來者,那麼就不是來。若不是來者,則便是如來,故名為如來。而眾生者,其自性與佛毫無差別。故將如來說成是佛,將佛說成是如來。

 

問: 請問師父:自業和共業,其義云何?敬請明示之。
答: 自業者,是眾生自己所造之善惡業,而自己所感受之苦樂果是也。共業者,亦是由眾生共同所做善惡業的總和所造成的器世界,如世間之山河大地、地獄天堂等等者是也。而自業則必定是有性的,共業則是無性的。至於諸法如義者,亦應該從共業和自業而說的。所謂器世界及一切事物之諸法如義者,則是空的。因為彼等即是無性,所以它的如來者,則只是形容詞而已。而它的出現者,亦即是好像是來此世界之意,所以說是如來。但眾生之如來者,則是有性的。若其身心之法能修至諸法如義者,則便是佛,亦名為如來。而他的身心之法出現在此世間時,就好像是來之義,故亦名為如來。而佛法是不承認有眾生的,故說如來是佛,亦名為如來,故眾生的如來者即是佛。至於無所從來,亦無所去之如來者,即是指眾生心,若能修至如如不動,心無來去時,則便是如來,而其如來者則便是佛,因為他是有性的。而自業者當其身心諸法如義時,則是真空不空,亦即是成佛,那是因為他是有性的。而共業者,若當其諸法如義時,則是空的,是無的,是沒有的,因為它是無性的。一是有性,一是無性,以此有別。學者可勤參學之。

 

問: 請問師父:若動物是有自性, 那麼植物等類是否也有自性嗎 敬請明示之
答:

動物者則肯定是有自性的亦即是有性而植物者也有些是有自性的如冬虫草者天則為虫夏天卻變為草故名為冬虫夏草簡稱冬虫草所以不可以單憑外表而鑒定之至於海底有很多寄生之微生物在外表看來好似石頭或植物但它卻是微生物所寄生者總之自業者是具有自性的而共業者則是沒有自性的一有性一無性學者可以自我參學之。共業的一切事物之諸法如義者,則是空的。而自業的眾生,其身心若諸法如義者,則是成佛,是真空不空的。因為一是有性,一是無性,以此有別。五祖偈曰:有情來下種,因地果還生,無情既無種,無性亦無生。

 
問: 請問師父:五眼之義云何?敬請明示之。
答:

按五眼者,即肉眼、天眼、慧眼、法眼、佛眼。《日月殊光如來》解曰:言肉眼者,照見胎卵濕化,色身起滅因緣也。言天眼者,照見諸天宮殿,雲雨明暗,五星二曜,旋伏因緣也,言慧眼者,照見眾生慧性深淺,上品下生,輪迴託陰因緣也。言法眼者,照見法身遍充三界,無形無相,盡虛空遍法界因緣也。言佛眼者,照見佛身世界無比,放光普照,破諸黑暗,無障無礙,圓滿十方,尋光見體,如有涅槃國土也。此五眼如來其中若有上根上智之人,能識此五種因緣,即名為大乘菩薩也。